您现在的位置是 : 首页  >  行业聚焦  > 正文

震撼下的30亿——应激与票房的微妙关系 热推荐

日期:2023-04-29 23:04:16 来源:哔哩哔哩


(相关资料图)

20年底的时候本来觉得这篇文章时效性已过,就没有搬运过来。但是由于两个原因,第一是看到分析文吧中有孩子悲叹M15票房怎么“只有”31.5亿,现在都没人记得311大地震这件事了么?!第二是,本文末尾预测M25将出现柯哀拥吻,结果哎……我错了……到M26了才跳的奖杯——这是我一生无法抹去的污点-v-

在M15的首周末票房刚刚公布的时候,见到过有人“赞叹”地震对票房的推动力。而早在M15上映之前,也有不少人由于地震的发生做出票房将遭到打击的判断。从目前的30亿票房成果来看,后者观点应该是与实践符合的。然而由于票房成果向来是受到相当复杂的因素影响,关于地震而产生的应激到底发挥了正面还是负面的作用,仍然需要更为细致的分析。即便在较为保守的分析结果中,若地震对票房不会造成明显的打压,至少也无法起到推动作用。

对于地震推升票房的主张,目前并没有看到任何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推理,因此只能对这个结论的来由给予合理化的猜测。在经济低迷的时期,收入降低乃至失业作为一种触发精神应激反应的外在来源,促使人们选择较为廉价的娱乐方式,例如电影。以上的结论很可能也是根据这个思路做出的。既然地震同样可以造成人类的应激反应,那么或许也会延伸出相似的效果。然而这套逻辑过于大而化之,对不同应激间的区别与特殊性未能有足够的分辨。收入降低和失业的遭遇所能产生的应激程度,对比家庭破裂、遭遇事故、丧失亲人乃至面对灾难这样的严重情况其实是很轻微的,以至于事件中的个体仍然可以运用自己的理智来分配财政支出,使用观影等低成本方式打发休闲时间。而且这种情况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该个体的心理中至少还有“休闲时间”的概念,这在诸多种类的应激反应中其实是很奢侈的。

那么在面对巨大灾难的情况下呢?我们首先不讨论应激,而是着眼于观影的客观物质条件上。灾难会直接将大量人口转化为灾民,摧毁基建设施,破坏个人财产。因此作为灾民完全没有任何进入电影院消费的能力。这次的地震与海啸所产生的灾民数量大概在55万到60万之间,约占全日本人口的千分之4.4。就绝对规模而言并不能说庞大,但这部分是实实在在结结实实的负面影响。接下来讨论剩余的大多数人。他们在这场灾难中并没有受到人身伤害或损失大量财产,主要考量的就是心理因素,尤其在当代传媒发达,更容易接收不良刺激的背景下。倘若他们仍然保持理性,会优先压缩休闲娱乐方面的开支,将有限的财力偏重于生活保障方面。不否认如果在非理性的状态下,人们会以消费为途径释放压力,但看电影是否是一种适合释放压力的消费手段呢?就地震这种灾难形式而言,不是的。一方面,地震以倒塌与掩埋作为对生命造成最大威胁的方式。另一方面,大家都知道电影正是一种室内娱乐方式,而且放映厅就观感而言是一个缺乏支撑的黑暗空间。呆在里面与其说是释放压力,不如说在过程中始终积攒着忐忑不安。在事实上,网络流传的剧透文章里也曾有过抱怨在余震中看了个“振动版”电影的语句。继续具体到M15这部影片,仅预告片中就出现过漫漫洪水沿途下泄的的镜头,这毫无疑问会被与事实联系起来产生不良观感,从而打消部分一般观众的掏钱念头。可以举911为先例,当年从《蜘蛛侠》到《人工智能》都在上映前去除了有关世贸中心的镜头,《间接伤害》因题材涉及恐怖袭击而延期上映,《恐惧的总和》则干脆将原著的阿拉伯反派都修改到无影无踪。而M15未改动这个桥段就按期上映,恐怕也是对柯哀拥抱所能激发的爱抱持信心满满吧:)

以上已经阐述了地震如何将观众赶出放映厅,以及到底对M15票房可能产生哪些不利。那么既然经济低迷会让人们在影院扎堆,灾难所导致的应激到底会驱使他们投身于什么活动呢?其实答案很简单,那就是——繁殖。

生物受到的生存压力会转化为繁殖冲动,以弥补已造成或可能造成的群体规模损失。往远了说,二战后美国就出现过婴儿潮,往近里看,2006年朝鲜核试验后韩国竟然安全套销量大增。而这次的日本大地震过后,同样也出现了扎堆结婚的现象。这是在社会稳定、有物质基础的发达国家出现的现象。而在极度欠发达的海地地震之后,繁殖冲动甚至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强暴罪行。即便是在发达国家的美国,卡特里娜飓风过后的新奥尔良因为救援过于拖沓,作为避难所的体育馆的卫生间中同样是犯罪频发。这充分说明繁殖行为作为精神应激反应比起看电影这种需要设备、场所以及付出金钱的休闲活动而言起点低,见效快,在地震灾难之后几乎是人类的不二选择。那么就以上讨论总结起来,地震对M15票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了。然而以发展的眼光,这次灾难催生的大量小朋友,在M25的时候或许会成为围观柯哀拥吻(?)的一大主力,岂不又能成就一起塞翁失马的传奇?

标签:

推荐